政策快讯
学习资讯
初中作文指导:如何让作文语言更生动
2020-01-02 16:14
来源:
作者:
今天,天津新东方中学全科教育--语文教师:曹嫣然来为大家进行初中作文指导!
平时作文中,我们常常自卑于自己的语言--平实有余而生动形象不足;阅读中,我们也往往羡慕别人的语言--那些作家的语言总是能让我们触摸到形象,感受到亲情、温情,品味到酸甜苦辣,体验到真善美、假恶丑……产生这些感觉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语言不够美,不够“靓”。很多同学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并不是在立意选材和结构上出现问题,那为什么自己的作文还是“泯然于众人”呢?其实大多数情况下,罪魁祸首都要归结在语言上。那既然大部分同学的难点都是在作文的语言上,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个问题:如何让作文语言更生动。
说到写作,那肯定是要涉及到写作的语言,语言平庸是作文的大敌,许多学生的作文都败在这里,从而无缘一类文。这个结果不难理解--读一篇文章就如观一处景物,具有特色的景物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同样,具有特色的语言才能点亮阅卷者的眼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真正精美的语言必定是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也必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能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初中生的考场作文,失误较多,其中文章的语言空洞乏味,不生动无真情,缺少亮点,是多数考生的通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初中作文指导:(一)言之无物,味同嚼蜡
不少同学在写记叙文时往往只有空洞的叙述,表现手法单一,如很多人常常是一叙到底,缺少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精辟的议论、真挚热切的抒情,读来味同嚼蜡,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考卷发下来了,我的语文得了100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这时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
这种非常空泛的叙述在考场作文中颇具代表性。同学们是怎么讽刺“我”的?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刺激?“我”的心态怎样?毫不具体。我们不妨变动一下)
成绩公布了。哈,100分,万岁!我想叫想唱,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接受他们的祝贺。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来的分也自豪!”“嘻嘻嘻……”“哈哈哈……”轰!我头脑一炸,眼前暖融融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我想哭,痛痛快快的哭!不,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10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能变成凤凰!
这段改动后的文字有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有环境的渲染,不再只是空泛的叙述,更具感染力。
初中作文指导:(二)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不少同学的考场作文,无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无真实情感的流露,有的只是矫揉造作之态,无病呻吟之感。由于阅历少,对所经之事又感受不深,所以很多同学都难以写出真情。不管作文给出的话题多么宽泛,都必须在规定的情境中作文,于是他们只好“为文造情”,最后文章慢慢的变成了一篇没有感情虚情假意的文字。如写郊游,面对美好的景色缺乏生动的描摹,只产生什么“啊”“呀”“多美”之类的感叹,此“情”怎能和读者共鸣。
初中作文指导:(三)堆砌辞藻,华而不实
过度地引用、化用古诗文或名言警句,过度地使用成语、俗语、典故,或过度地运用一些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往往是一种炫耀,一种堆砌,一种猎奇。华而不实、以辞害义,这也是许多初中生考场作文语言上的一大误区。
初中作文指导:(四)以偏概全,消极低沉
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概念,然后一味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这些情感写进作文中,即使再真挚、再强烈,它违背了积极健康的原则,也是不OK的。
以上就是大家在写作中关于写作语言经常会出现的几个问题,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中考对于作文语言的要求是什么呢?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们的中考一类作文关于语言的标准是“语言得体,流畅”,什么是语言得体呢?
心理学老师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通常你思维怎样想,你的语言就会怎么说,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他的语言一定是混乱的,这也是心理医生常常通过语言来判断病人的原因。
所以,要确定你的语言是否得体、流畅,必须训练你的思维是正确的、正常的。思维细腻的人文章语言多注重细节,性格幽默的人文章语言也很幽默,朴实的人语言质朴,活泼自信的人语言多文采华章。我们的语言其实都是个人性格的体现,我们的个人性格呈现在作文里,就是我们的语言风格了。
那么,我们应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呢?嫣然老师给大家列举几个例子,给大家参考一下:
初中作文指导:(一)新颖别致的语言
他们部署好了战略后,一起从各个方向朝我袭击,我急忙使出“超级抓抓抓”来应付阻挡。我左抓抓,右抓抓,而命中率只有0.1%,可它们的命中率却高达101%。十分钟后,蚊子大军撤退了,原因是我被它们咬得体无完肤,再没有可以下嘴的地方,我美味的鲜血都成了蚊子的囊中之物,而我也并不太吃亏,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一个不小的疙瘩。
--《大战蚊子精》
作文中适度运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或者将一些名词术语进行“变形”处理,打破语言的常规用法,既能使文章增添许多“青春”、“活力”与“亮色”,又能妙趣横生,呈现出变化多端的美感。
初中作文指导:(二)朴实感人的语言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很纯真。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岂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我们仨》
这种语言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却饱含朴实动人之情感。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描写阿长这个人物时,如实地记录,没有夸大,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这种语言适用于那些情感类作文中,尤其适用于感念亲人一类的题材。因为语言朴实更易于蕴含作者的深情。
初中作文指导:(三)富含哲理的语言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懊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途径上已走到尽头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看成“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罢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我们仨》
这样的语言让人品味、思考,促人明白事理。例如,一篇以《枪口》为题的作文,作者为大家介绍了一个曾经立过功,受到奖的人民功臣,后来经不住物欲的诱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终死在正义的枪口下。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写道:“枪口是圆的,难道人生也应该走成圆的?”这富含哲理的结尾,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令人警醒。一事一议的作文或者通过一件事揭示一个道理的作文可用这种类型的语言。
初中作文指导:(四)飘逸清新的语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种语言唯美清新,节奏轻缓、活泼。曾经的一篇中考满分作文《蔓延在栀子花开的季节》,作者开头写道:“白色的花瓣,嵌在湛蓝的天幕上,收获了我一生的幸福。这片山坡,初夏的时候,是最美的。满山的栀子花像是一夜间触及了天使的翅膀,全都绽放出香香的味道,久久地围绕着古老的房子,稀稀淙淙流淌在小河里。”这类语言清新飘逸,让人一打开试卷就能嗅出阵阵清香。青春的、纯情的文章,运用这种语言最为适合。
初中作文指导:(五)气势磅礴的语言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这类语言通常是靠对偶、排比等修辞制造气势,让人读来能够感到畅快或是震憾。如一位考生在《生命是什么》一文中这样写:“风对我耳语:‘生命是我这样的轻盈岁月!’雨对我歌唱:‘生命是我这样的淋漓尽致!’雷对我咆哮:‘生命是如此的铿锵有力!’电对我眨眼:‘生命是如此的亮丽透明!’”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都集聚在了气势磅礴的语言中,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种语言适合抒发强烈的感情或者论证某一主题。
很久很久之前,当嫣然老师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阅卷老师说:“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就不错;千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
光阴如箭,岁月如梭,时光如手中散碎的星光一样逝去了,阅卷老师还是这么说。
新东方天津学校官方头条号:天津新东方学校
试卷解析、干货知识、学习方法、家庭教育技巧等天津教育相关信息,扫码了解!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22-27379900。